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“四融合”協同 “五個一流”建設 育經濟學人才


新時代賦予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新使命,在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,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的背景下,作為培養“經邦濟世”之人才的經濟學專業,理應扎根中國大地、響應時代號召,加快推進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,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中國經濟學一流人才。作為重慶市經濟學拔尖人才培養示范基地,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通過“四融合”協同育人和“五個一流”建設,培養德才相濟的中國特色經濟學人才。
致力強化科教融合、理實融合、產教融合、學科融合“四融合”協同育人,為“中國特色”經濟學人才筑牢實踐之根
(一)促進科教融合
科研學分進培養方案。設置3學期、2學分/學期的“科技創新模塊”和“科研學分”,學生通過論文發表、申報和參與課題獲得學分。
科研項目進課堂。鄉村振興、美麗中國、“一帶一路”等領域的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內容廣泛融入專業課程。
科研成果進學生項目。依托教師科研成果,學生獲得“挑戰杯”“互聯網+”等省部級競賽特等獎和一等獎5項、大創項目12項,85%以上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來自導師科研項目。
學生進教師科研團隊。70%以上學生有跟隨教師基層調研經歷,其中經濟學專業學生全部參與。
(二)推進理實融合
構建四年不間斷的實踐教學體系。構建理論、工具、寫作、實驗實訓“四位一體”的理實融合課程體系,實踐學分超過總學分30%,形成“認知實習—實驗(實訓)課程—創新創業實踐—社會實踐—學年論文—畢業實習—畢業論文”四年不間斷的實踐實訓培養體系。實施專業導師、學科競賽、實習實踐、畢業論文、就業“五合一”指導制度。
強化學科競賽與創新實踐活動。在重慶高校率先設置2學分創新學分,鼓勵學生實踐出真知。近三年,100多名學生參加全國性學科競賽并獲得全國特等獎5項、一等獎20項、二等獎30項,20余名教師獲評優秀指導教師。持續8年開展暑期專業社會調研,通過洞察世情、國情、民情、鄉情,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,近5年形成學生優質調研報告120余篇。
拓展學生實習實踐合作基地。建設校外實踐基地20余個,每年40余名學生到三峽庫區開展兩個月以上掛職實習,定期選派學生赴市區縣級政府部門實踐學習。
(三)深化產教融合
精準服務國家與地方發展的智庫建設。優化政產學研合作機制和考核細則,吸納學生進入智庫團隊,近5年由師生聯合完成的智庫成果得到領導批示及采用102項。
承擔地方委托課題。完成《重慶市“十三五”規劃綱要中期評估》《重慶市現代商貿服務業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等,融現實經濟問題于區域經濟學、發展經濟學、新結構經濟學等課程教學,豐富教學理論知識,提升教學實踐水平。
通過內培外引聯合打造“雙師型”團隊。連續10年每年邀請行業精英30余人進課堂,支持教師到政企掛職鍛煉,李敬擔任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專家,曾慶均擔任重慶市商貿流通咨詢專家,鄭強、車四方、張馳等到重慶市政企部門掛職鍛煉,政學產學合作創新促教學相長。
(四)探索學科融合
建設學科交叉前沿課程。開設人工智能、互聯網經濟、“大數據+”貿易、商業數據挖掘與分析、法經濟學等跨學科前沿課程,推動人工智能、大數據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。
提升學生跨學科綜合素養。以問題為導向,在“挑戰杯”、數學建模、創新創業實踐等活動中組建跨學科學生團隊、促進跨學科知識融通。
鼓勵教師跨學科合作創新。建設跨專業創新團隊12個,其中立項市級虛擬教研室1個、校級4個,鼓勵校際、院際、校企人才和學術交流,舉辦“中國發展經驗及其啟示”“中國發展經濟學學者論壇”等國內外重要學術研討會。
建設信息技術交叉應用的新文科實驗室。推進“教學、實踐、研究”一體化的宏觀經濟運行模擬、金融計量分析、實驗經濟學等特色實驗室建設。
系統實施課程、教材、師資、平臺、制度“五個一流”建設,為“中國特色”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堅實保障,創新夯實質量之本
(一)建設一流課程
聚焦“金課”建設。以“雙萬計劃”為抓手構建國家、市級、校級三級一流課程培育體系,發揮區域經濟學、世界貿易組織等國家精品課程、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和市級一流課程示范作用;立足“四中四新”課程(中級宏觀經濟學、中級微觀經濟學、中級計量經濟學、中級政治經濟學、新結構經濟學、互聯網經濟、大數據經濟學、數據挖掘與分析)打造“金課”“兩性一度”。
做實做細課程思政。牽頭建設重慶工商大學市級、校級兩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,打造示范課程、教學名師與團隊,開發中國特色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,實現課程思政覆蓋全體教師、全部課程、所有教學環節。
推動課堂教學數字化轉型。建成涵智樓智慧教室和校、院在線課程建設中心,運用超星、雨課堂、企業微信等多類型智慧教學工具,以先進的智慧環境、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教學模式,打造了“區域經濟學”“政治經濟學”“國際商務談判”等一批市級和校級線上課程與線上線下混合課程。學校獲評2019年度國家教育部門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學校。
(二)培育一流教材
加強自編教材建設。出版《經濟學通論》《區域經濟學》《政治經濟學教程指導》等20余本教材教輔,其中《零售學》獲批“十二五”國家規劃教材、市級重點建設教材。
推進信息化教材資源建設。在線教學資源庫覆蓋所有課程,推動“政治經濟學Ⅰ”“微觀經濟學”“貿易經濟學”等12門專業課程在全國性課程平臺上線,建成長江經濟帶、三峽庫區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數據庫等特色教學資源數據庫。
(三)打造一流師資
高層次師資為本科生上課。團隊擁有國家教指委委員3人、國家人才6人、省部級人才31人、重慶市教指委委員7人,全部為本科生授課;聘請萬廣華、齊建國、鮑曙明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成員擔任學生科研導師,聘請政府部門專家擔任事業導師,為“四融合”協同育人提供師資保障。經濟學拔尖人才基地有65名專業教師,其中高級職稱占比94%、博士占比82%。
“四位一體”導師團隊。開設經濟學拔尖人才實驗班,堅持小班化、導師制、個性化培養,設立學業導師、科研導師、生活導師、事業導師,分別由教授專家、青年博士、輔導員、政府部門及企業專家擔任。打通本碩導師實施“本科生+研究生”聯合培養模式,碩士導師占實驗班學業導師的比重達40%以上。
注重青年教師引培。近年新進博士教師20人/年,年均外派博士教師境外訪學10人/年,培養重慶英才青年拔尖人才、巴渝青年學者、重慶市中青年骨干教師8人,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0余項。
(四)構建一流平臺
科研實踐平臺。建有國家教育部門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、區域與國別研究中心東南亞研究中心2個國家科研平臺;建有區域經濟研究院等省部級科研平臺和重點實驗室11個。
教學實驗基地。擁有經濟管理國家教學示范中心和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等2個國家教學實驗平臺;打造了重慶工商大學經濟社會應用統計實驗室、區域經濟學、數量經濟學、行為經濟學實驗室等20余個省部級和校級實驗室。
實習實踐基地。建成國家經濟學實踐教學基地1個(重慶工商大學-重慶商社集團教學基地),與阿里巴巴、北京奧維大數據、中國大龍網等企業共建實習實踐教學基地20余個。
(五)創建一流制度
完善教學質量保障制度。建立經濟學專業建設專家委員會,有一半的專家來自政府部門、兄弟高校和行業企業;建立“校—院—系”三級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度、“校—院”兩級教學督導制度;出臺本科教學工作考核與激勵制度、“新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計劃”、課堂教學質量評價、試卷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,為教學良性發展提供科學指導。
強化基層教學組織建設。構建“校—院—系—教研室—課程組”五級教學組織體系,所有專業核心課建立課程組,大類基礎課全部實現集體備課與教考分離,建成市級虛擬教研室1個、校級虛擬教研室4個、跨學科課程組4個。

